本页是<广西博物馆旅游景区>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广西博物馆旅游景区

阅读:6 页面更新时间:2016-08-05 19:02
单位介绍

在南宁市民族大道。1954年建馆,1978年新建陈列大楼。面积129万平方米。建筑立面对称,造型庄重,轮廓分明,美观大方,通透简洁,具有中国南方建筑风格和民族形式。有"广西古代铜鼓展览",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珍贵文物,是研究古代南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广西已发现收藏铜鼓610余面,该馆就藏344面,是目前全国收藏铜鼓多和类型较的博物馆。有全世界的铜鼓,还收集了全国各地保存的1388面铜鼓的原始纪录资料。"广西民族民俗展览"介绍在广西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伦等11个少数民族风情,重点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织锦、蜡染、刺绣、挑花、建筑和一些重大节日的实物、照片、模型等。还有"太平大国革命在广西历史陈列",反映1851年1月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武装起义的酝酿、发展、起义经过和起义后在广西的斗争,以及石达开回师广西、广西人民反清斗争的历史。此外,尚有"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广西革命文物陈列"。

历史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一家省(自治区)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坐落在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主体建筑陈列大楼,是一座具有壮族干栏式建筑特点的长方体大型建筑,集陈列展览和业务办公于一体,一至三楼用于陈列展览,四楼用于办公。陈列大楼后面,是一块24000平方米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物苑。整个博物馆用地总面积为32757.8平方米。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前身是1934年在南宁创立的广西省立博物馆。当时已初具规模,有固定的馆舍,文物藏品达2万多件,还有大量的石刻拓片和各种新旧图书资料,并举办过各种展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广西省立博物馆几度搬迁,处于风雨飘摇、举步维艰之中,文物损失严重,馆名也多次更改。直到新中国成立,广西的文博事业才得到复苏。经过多年筹备,1956年5月1日,广西省博物馆大楼竣工,宣告重建工作完成。1958年3月,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广西省博物馆遂改为现名。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达50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2件,二级文物1791件。广西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铜鼓遗存丰富,种类,因此,本馆得以成为世界上收藏铜鼓多的博物馆,铜鼓藏品达360多面。其中,一面北流型铜鼓面径达165厘米,重299公斤,被誉为“铜鼓”。此外还有80万年前的手斧,新石器时代神秘的大石铲,商代的兽面纹铜卣,汉代写有370多字的《从器志》木牍,绘有神话故事的漆绘铜盆和漆绘铜筒,高115.5厘米的大铜马,形神兼备的铜牛,能消烟尘的铜凤灯以及富有特色的羊角钮铜钟、越式铜鼎、干栏式铜仓等大量出土文物藏品;馆藏民族文物更是丰富多彩,争奇斗艳;革命文物、古旧字画以及各种传世文物等,也不乏珍品。本馆还收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其中线装古籍达3万多册,弥足珍贵。新的陈列大楼建成以来,本馆先后举办了《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历史陈列》、《古代铜鼓陈列》、《文莱苏丹龙辇陈列》等基本陈列。此外,还经常举办临时性的专题展览。民族文物苑作为民族民俗展览向室外的延伸和扩展,建有铜鼓群雕,有壮、瑶、苗、侗等民族的民居和代表性建筑,辅以生产、生活用品原状陈列和民族风味小吃,节假日还组织传统工艺和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除了在本馆举办陈列展览外,还多次赴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城市举办专题展览,或引进外地的展览到本馆展出,以此促进文化交流。本馆在科学研究方面,有丰硕的成果。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铜鼓史话》、《铜鼓艺术研究》、《广西铜鼓图录》、《古代铜鼓通论》、《广西出土文物》(图录)、《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广西左江岩画》、《百色旧石器》、《广西铜镜》、《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等。此外,发表的学术论文、考古调查报告等也很丰富,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等。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本馆,因此本馆在铜鼓研究方面尤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多次组织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该学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当前经济化和文化多元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本馆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积极筹划对陈列大楼进行改造和装修,增加设施,更新陈列展览,强化服务功能,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使本馆变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的博物馆。

风土人情

    安全!时下,冬季旅游渐成时尚。但是在旅途中如果不注意天气的变化,特别是寒冷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就可能受到某些疾病的侵袭。在游客中,有些是从南方到北方,有些户外活动比较多,还有些是年老体弱者,这些人尤其需要防寒防冻。冬季在户外旅游,人体暴露部位或末梢部位(如手指、足趾、面颊)的皮肤长时间受寒冷和潮湿刺激,就可能在皮肤上出现红斑并伴有异常感觉,严重的可发展成水疱、溃疡。如果在寒冷的环境中逗留时间过长,不仅会发生皮肤损伤,还有可能引起全身性的疾病。在寒冷的环境中,、脑中风、流感、冻疮、等疾病的发病率将明显上升。而在冬季旅游中,气温及湿度低、气压高、风速大的天气很常见。当气温从零上降至零下,短期内感冒的人数会骤增,其中不乏青年人。慢性支气管炎也可能在寒冷干燥的气候中复发。为了防止冻伤,注意服装的保暖很重要。外层的衣服应有防风性,可选呢绒、毛皮或皮革质地的衣服;羽绒衣内可形成相对不流动的空气层,保暖性很好,是冬季旅游的服装。内衣要柔软、吸湿、透气,以利保湿、干燥。要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部位,对易于发生冻疮的部位,有必要经常活动或按摩。要想在冬季旅游不受寒冷气候的伤害,增强自身防寒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调整饮食,增加肌体代谢,是提高肌体产热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际上,人体在寒冷环境中要维持体温,就必须增加代谢,加之旅游中要消耗不少体力,只有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取量才能满足人体需要。冬季旅游者的膳食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营养素以及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取量都要超过平常,不能像平时一样过分地强调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瘦肉类、蛋类、鲜鱼、豆制品、动物肝脏对补充人体热量很有好处,可适当多食用。另外,要纠正喝酒取暖的错误观念。酒精和水不能产热,相反,酒精能刺激体表的血管,使体表血液循环增加,人感到“发热”,实际上人体在丢失热量。


--------------------------------------------------------------------------------------
开放:9:00-17:00
--------------------------------------------------------------------------------------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
单位地图